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6:13:00
为进一步深化教师专业知识,助力教师深入钻研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掌握前沿教育方法与理念,促进团队协作,建交流平台,营造良好教研氛围,4月9日,峨眉山市实验小学校开展了2024至2025学年度下期“白兰花开”读书分享会活动(数学篇)。
胡敏老师谈到在数学教学领域,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理解新课标中的11个核心词,如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等,是数学教师落实教学理念的关键。曹培英教授的《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极具价值。他凭借丰富教学经验与深入研究,从课标解读、学者观点、误区案例及培养途径四个层面,深入剖析数学核心素养。以“数感”培养为例,常存在与“量感”混淆的误区。曹教授指出,选择特殊量易干扰数感培养。同时,他给出“数”“读”“看”等多元培养路径,助力教师精准把握教学方向,在课堂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推动数学教学从传统模式向素养导向转变,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提升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
张恒老师谈到:作为小学数学男教师,读这本书后,对“看见”有了更深领悟。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更是心灵交流。“无回应之地即绝境”,让他反思课堂。曾认为沉默、作业空白的男孩是“懒惰”“基础差”,读此书后,他在教育中用肯定代替指责,孩子开始主动分享他的想法。“内向孩子需要粗化标准线”,使我改变对腼腆学生的教法。不再追求高频互动,而是借评语、微笑传递关注。女孩因草稿本上的小星星,敢上台演算错题。在理性的数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是我常思考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安全感是关键,只有以爱为基,用心“看见”孩子,教育才能真正走进他们心里。
黄建兵老师谈到读张齐华老师的《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开启数学教育认知革新之旅。数学非“冰冷符号”,而是“有温度文化”。过去教学重解题,忽略其文明底蕴。张老师讲“圆”串联多领域知识,借“沉默的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人文思维,让数学回归文化坐标系,具温度与生命力。课堂不是“知识单向传递”,而是“思维共生场域”。传统课堂预设模式压抑学生思考。张老师以“社会化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共同体,教“交换律”时鼓励深度追问,挖掘思维深度。视学生为“共同创造者”,“旧小区装电梯”项目让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数学社会价值。教师不应是“知识搬运工”,而要做“文化摆渡人”,引领学生在数学文化海洋遨游,挖掘思维潜能,让数学教育绽放文化光彩,培育具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我们将在读书之路上不断奋进,广泛涉猎教育经典、数学前沿著作,汲取多元知识养分。”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教育的浪潮中稳健航行,为学生的成长筑牢根基,助力他们在数学的天地里展翅翱翔,拥抱更广阔的未来。(文/图:峨眉山市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