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08:52:00
原标题:扎根戈壁讲好长城故事——记嘉峪关长城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
“嘉峪关关城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关键节点。高耸的城墙、坚固的瓮城、巍峨的城楼,一砖一石诉说着历史的跌宕起伏。”近日,见到嘉峪关长城研究院文博副研究馆员张晓燕时,她正以领读人的身份,为嘉峪关市育才学校的学生讲述嘉峪关文物中的故事。
从嘉峪关关城的建筑智慧中解析各民族工艺融合,到解读丝绸之路胡商驼队往来经济文化互通现象,张晓燕化身“历史引路人”,以“文物会说话”为线索,用“一块城砖的民族记忆”“一枚铜币的文明对话”等生动案例,勾勒出嘉峪关作为“民族交流纽带”的千年脉络。
“只有走进浩瀚的历史,才能真正读懂历史。”张晓燕说,讲好长城故事、凝聚团结力量,这是她一直在做的事。
“第一眼看见‘天下第一雄关’,就心生景仰。”23年前,张晓燕从千里之外的中原大地奔赴戈壁旷野的嘉峪关,从此一头扎进长城的怀抱,再也没有离开。
为了让每一位来嘉峪关文物景区的游客能够听得懂、有收获、记得住,张晓燕经常查找资料、琢磨讲解词。她放弃乘坐通勤车,改骑自行车,只为能多练几遍讲解词、熟悉讲解路线。
一份讲解词,她硬是研究撰写出20余万字,衣服口袋、包里随手一翻都是讲解词。面对什么群体、在哪个点位、给游客讲解什么、游客会问什么问题,她无数次琢磨、演练。只熟悉关城还不够,张晓燕还总结参观群体规律,设计出6套讲解方案,有针对性地为专家学者、中小学生和文学艺术爱好者等群体服务。
“每一次讲解就像赴一场美丽的约会。”她常说,想给参观者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的储备。
多年来,张晓燕与同事们一起对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保存状况、周边环境及保护管理情况开展野外调查、考古测量。她一头扎进长城文化的资料库中研究、整理、撰写,常常加班到深夜。
颈椎严重变形疼痛不止,视力下降看不清……任何困难,都没能让她停下脚步,年复一年地做好长城文化挖掘和阐释。
她先后承担《长城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剖析》等省市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3本,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编写《嘉峪关下八棵树》《戈壁滩上建酒钢》等材料。
23年间,她前往浙江、广西、四川等5个省区10多个城市,先后200余次走进社区、学校、机关,向更多人宣讲长城历史和长城故事。
为促进文旅融合,张晓燕积极开发“故事传说中的嘉峪关”“一骑绝尘驿使来”“边塞诗之路”等10余条研学线路并编写研学教材,是中国国家地理研学团特约专家。她多次带领来自港澳台的学生开展研学活动。
同时,策划“我在嘉峪关修长城”石艺画主题文创展,参与设计研发嘉峪关美人酒、定城砖桑叶茶、关照玉牌等特色文创产品,时时处处着眼文旅融合发展。2022年5月,张晓燕被聘为“嘉峪关文化旅游宣传大使”。
扎根戈壁,张晓燕累计为30多万名世界各地游客讲述长城文化、长城故事,被称作“问不倒的长城讲解员”,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青年五四奖章”“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等40多项荣誉。
近日,她再次荣获2024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