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3:38:00
2025年4月11日,海南国际清算所正式上线“人民币海漂铁矿石掉期”产品。这是海南自贸港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针对国际贸易的掉期产品,标志着海南国际清算所衍生品清结算服务正式向国际化迈进。此次上线的产品是以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钢联)发布的62%澳粉远期现货价格指数,结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每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进行结算的铁矿石掉期合约,既准确反映了海外矿山与买家达成的远期交易价格,同时以人民币交易结算,为铁矿石国际贸易参与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风险管理工具,助力中国钢铁产业链企业应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铁矿石作为钢铁工业的核心原料,我国主要依赖进口资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在80%左右,年进口量高达12亿吨,是大宗商品中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进口产品,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下游产业链成本与利润。海漂铁矿石贸易是铁矿石国际贸易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多为2~8周)从大型港口(主要为原产地港口)通过海运运输到其他大型港口(多为消费地港口)的铁矿石贸易,参与者涵盖矿山、钢厂、贸易商及金融机构等多元化群体。长期以来,国际铁矿石贸易以美元计价为主,国内企业的套保业务只能通过参与国外交易所并使用海外指数产品来实现,不但成本高企,还导致国内钢铁企业面临价格波动与汇率波动双重风险。
产品上线首日,上海邦戴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戴数科)与青岛鑫澳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澳矿业)率先完成了首单交易,清算规模20000吨,清算合约价值1347.12万元。鑫澳矿业负责人曲阳表示,海漂铁矿石掉期业务上线对产业客户参与海漂铁矿石提供了渠道和便利,是海南国际清算所服务实体的重要实践,未来鑫澳矿业会在首单基础上积极参与。邦戴数科负责人邢磊表示,海漂铁矿石美元定价的衍生品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了,而国内缺乏相关的产品,产业客户对海漂铁矿石套期保值的需求一直存在,在此之前只能选择在境外的交易所进行交易。邦戴数科作为海南国际清算所综合交易商,希望利用自身经验,紧密配合海南国际清算所工作,为参与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某钢铁贸易企业负责人表示,海南国际清算所推出人民币海漂铁矿石掉期结算产品,意义重大,非常及时,他们将积极参与。目前,公司年均进口铁矿石超500万吨,海运周期为30~60天,装港签约价与到港现货价常因运费波动、汇率变化等产生5%~10%价差,直接影响利润稳定性。过去企业采用境外交易所铁矿石掉期进行套保,但面临双重挑战:一是每笔交易需承担较高的跨境汇兑及手续费成本;二是美元合约与人民币实际收入的时间错配,导致套保后仍需额外对冲汇率风险,综合成本侵蚀预期套保效果。现在,企业可锁定当前指数价格。若到期时指数上涨,钢厂将获得现金补偿,以对冲现货采购成本上升风险;若指数下跌,虽需支付补偿金,但现货采购成本同步降低,从而实现整体成本可控,将显著提高套期保值效率。
作为人民币海漂铁矿石掉期指数提供方,上海钢联铁矿石研究员表示,上海钢联作为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大宗商品资讯机构,价格指数经过了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认证,在黑色金属和其他大宗商品领域的价格指数已经成为行业标杆,其铁矿石价格指数广泛应用在钢厂与矿山的长协合同及矿山招标结算中。此次海南国际清算所推出的合约采用了Mysteel发布的62%澳粉远期现货价格指数,该指数基于真实成交数据编制,确保了价格发现过程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海南国际清算所总经理刘世源告诉记者:“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近期全球贸易格局动荡,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挑战,国际贸易风险急剧增加,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企业避险需求尤为强烈,海南国际清算所市场反应明显,交易活跃,会员开户和成交规模屡创新高。海南国际清算所恰逢其时推出人民币海漂铁矿石掉期产品,将打造‘价格风险’与‘汇率风险’一站式对冲模式,填补了该领域人民币计价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的空白,将为海南自贸港跨境业务提供具体实践场景,是海南国际清算所在跨境业务领域的重要创新。”
刘世源表示,跨境清结算业务是海南国际清算所的核心业务之一,2024年开始已经与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联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此次人民币海漂铁矿石掉期产品的顺利上线,正是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下一步,海南国际清算所将始终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确保市场合规、平稳运行。同时,要继续大力拓展市场,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制度优势和区域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持续丰富场外衍生工具,助力中国企业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能力,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贡献力量。
《上海市大宗商品贸易转型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布
4月8日,上海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委金融办、市国资委、市数据局联合印发《上海市大宗商品贸易转型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着力将上海打造成大宗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国际定价中心、风险管理中心和供应链枢纽节点。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上海市大宗商品贸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以“上海价格”为定价基准的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交易规模占全球交易量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绿色能源交易平台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受到冲击的当下,《行动方案》的出台提振了市场信心,为大宗商品现货企业注入一剂‘强心针’。”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高级专家、浦东新区商务委原大宗商品总监何勇表示,“10万亿元的贸易规模在全国来讲是首屈一指的。值得注意的是,大宗商品贸易在我国贸易总量中占据关键地位,提升大宗商品贸易规模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
《行动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功能完备、服务优质、开放融合、保障有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大宗贸易服务体系,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组织创新和竞争能力跃升。在何勇看来,《行动方案》明确以转型升级带动贸易规模持续增长,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举措之一。
他说:“上海是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发展的高地,既有期货交易所,又有港口设施,还有一大批优质的供应链企业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具备境内境外、线上线下、期货现货、场内场外、在岸离岸互联互通的基础条件,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大宗商品市场体系的沃土。”
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平台运营总监侯立斌表示:“上海此次围绕大宗商品贸易转型出台了具体的行动规划,足见政府对大宗商品行业的重视程度。清晰的路线规划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行动方案》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宗商品贸易主体,提升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能力。在侯立斌看来,强化市场服务能力,通过数字供应链服务更好地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是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何勇认为:“以往单一的以贸易为主的企业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大型国有企业急需向集约化、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的供应链服务平台转型。”
近年来,上海大宗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国际定价中心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有色金属和能源两大优势品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上海原油期货作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辐射亚太地区的价格基准已初步形成。而“上海铜”已经成为国内产业链贸易定价基准,被产业广泛使用,国际铜与沪铜以“双合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海价格”正在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品种的基础上,《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品类拓展,培育大宗商品增长动能。深化大宗商品期现联动,扩大“上海价格”影响力。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增强大宗商品流通效能。发挥金融中心优势,赋能大宗商品现货贸易。通过完善上海清算所“清算通”平台功能、优化口岸监管服务功能和新型人才培养引进等方式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大宗商品市场生态。
何勇认为:“成立大宗商品专家智库是《行动方案》中的一大亮点。大宗商品贸易往往跨领域、跨品种、跨行业,对专业性要求极高,复合型人才缺失严重。人才要素是行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引擎。吸引国内外大宗商品领域优秀人才集聚,支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才纳入行业领军人才库,对推动行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也是打造大宗商品市场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动方案》提出,要健全监管规则制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其中,“探索开展仓单立法”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何勇表示:“大宗商品现货大多以仓单的形式存在库里,如何解决仓单重复质押、权属不清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行业发展。通过立法,明确仓单的物权凭证属性、统一登记流转标准、规范电子仓单技术应用等,可以提升仓单在交易流转过程中的法律效力,强化仓单的质押融资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渠道。目前我国仓单立法工作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对标国际规则,推动仓单法律框架与国际接轨,支持跨境贸易中仓单的互认和流通,对国际贸易将产生深远影响。上海率先对标联合国《仓单示范法》等国际规则开展仓单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先试先行,可以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其立法实践将为全国性仓单法律体系提供参考。”
深圳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现货贸易跨境资金结算系统成功落地
4月10日,深圳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成功落地依托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以下简称数字货币桥)系统的资金结算业务。本次资金结算基于平台客户达成的大宗商品现货贸易合同,前海联合交易中心联合相关银行,为客户办理了跨境贸易货款支付。
数字货币桥是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主持,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联酋中央银行共同参与的跨境结算项目,旨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BDC)在跨境支付场景中的应用。该项目基于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构建支持多币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满足“无损、合规、互通”要求。通过数字货币桥,各方可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转账,无需中间账户,可降低跨境资金收付成本、提高结算效率、提升资金收付透明度。
本文源自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