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9 08:36:59
说起蔡邕(yōng),他女儿蔡文姬的知名度可能比他高那么一点。但是,蔡文姬能被评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在文学、音乐甚至是书法上都有成就,绝对是受到了她老爸的影响。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一说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一说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
蔡邕
蔡邕少年时即博闻强识,师从太傅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甚至还擅长音乐。后来汉桓帝听说蔡邕是“音乐家”,特地召他来演奏。蔡邕厌恶当时宦官专权的风气,假病不就。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令,后被推崇为司徒掾属,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后因罪被流放,几经周折,在江南避难有十余年。
董卓掌权时,蔡邕受到了董卓的赏识。从侍御史跃升到左中郎,只用了短短三天,后世都尊称他为“蔡中郎”。
蔡邕相关画作
董卓被王允诛杀后,蔡邕因在其座上感叹董卓之死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蔡邕死后,王允就后悔了,怪自己一时之怒杀死了一旷世奇才,群臣没有不为蔡邕之死哭泣的。
蔡邕精于书法,擅长篆书与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蔡邕是隶书的集大成者,其作品影响了后世几代书法家。
蔡邕最擅长的就是所谓的“八分书”,后世有如下评价: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
从隶书出现到东汉前期,其笔法没有大的变化,笔画比较古朴平正,没有波磔。从东汉中后期开始,隶书的波磔出现了,也就是常说的“蚕头雁尾”,臻于成熟后的隶书也叫“八分书”。
《曹全碑》(节选)
相传汉灵帝有一天命令工人修理鸿都门,蔡邕正好路过,看到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愣了愣神,突然受到了启发。回到家中,蔡邕经过探索,独创了“飞白”技法。
《升仙太子碑》中的飞白技法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
"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飞白作品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奏请正定儒家经文。诏允后,蔡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一共46块,这就是蔡邕著名作品《熹平石经》。
蔡邕《熹平石经》(节选)
蔡邕不仅出色的书法家,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作的书论,比较出名的有《九势》和《笔论》等,为书法技艺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蔡邕共育有二女,蔡文姬与蔡贞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蔡文姬的成就较高,在书法上也有建树,特此拿出来讨论。
蔡琰,字昭姬,后为避司马昭的讳,改字为文姬。
蔡文姬
蔡文姬一生共嫁三次,与曹操关系要好。蔡文姬初嫁于卫仲道,夫死后回家。东汉末年,南匈叛乱,蔡文姬被匈奴所掳,在胡地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蔡文姬,嫁给董祀。
蔡文姬受父亲的影响,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曾写下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据说,蔡文姬与曹操交谈时,说自己记忆力好,能写字,无论真书草书都手到擒来。
她的《我生帖》书法作品,是《胡笳十八拍》第一拍的两句内容。因为只有“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所以后把这残存的书法称作《我生帖》。
蔡文姬《生我帖》
据民间传言,蔡文姬在魏晋南北朝的书法承继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蔡文姬的书法技法源自于其父蔡邕,而蔡文姬又将其所学传授给了钟繇。钟繇独特的“钟体”对后世的书法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