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10:04:00
一群从未离开过小岛,甚至连字都认不全的普通渔民,竟然自发地、不顾死活地从敌人的炮火下救出数以百计的第三国战俘。这不是虚构的英雄神话,而是我国舟山渔民在抗日战争中真实书写的人性史诗。
电影《东极岛》用炽烈的镜头,将1942年发生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的“东极岛救援事件”——这段趋于模糊的历史,浓墨重彩地呈现了出来。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普通百姓在危难时刻彰显的善良与担当。
该片为当代观众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岛上渔民“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将中华民族刻在骨血里的道义准则具象化——面对日军的海面封锁,那些驾着小船穿越火线的身影,诠释的不仅是抗战精神,更是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辉。这种平民英雄的群像塑造,更能够让当代年轻观众从祖辈的选择中领悟到:文明的先进与否从来不在武力的强弱,而在危难时刻能否守住善良的底线。
如果说“遇难者必救”是岛上的祖训,而“冒着未知危险营救陌生人”则把岛上渔民们对这条“祖训”的恪守推向了极致。但在这极致的人道主义精神下,却是一种异常“质朴化”的情感表达,如阿赑(朱一龙饰)与阿荡(吴磊饰)的兄弟情、阿花(倪妮饰)带领渔民出海救援等,有时就是寥寥数语,甚至一个眼神,就能够将人物的情感有力地展现出来。由此看来,便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在对整个东极岛进行了一种浪漫化的处理,如阿赑和阿荡的潜水、驾船等段落;阿赑与阿花的感情羁绊等,这样的好处其一是能够与后面的战争的残酷形成一种对比和反差,其二是为这个远离今天的传奇故事增添一种“必然性”。
同时,该片对我国电影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制作规模上,影片实现超大体量实景搭建,在东极岛原址用船运输石料重建渔村,1:1还原“里斯本丸号”并按沉没阶段分成多段拍摄,分两地同步推进,体现了成熟的工业化统筹能力;在技术水准上,摄制组也突破了多项华语电影技术空白,如全程水下实拍,并用威亚配合演员表演;研发海洋系统模拟船在浪中运动,采用3D扫描、预视化技术保障视效真实,并通过物理特效实现造浪、虹吸等自然效果。这些“海岛、水下、水面”等摄制技术难题的一一攻克,无疑为华语电影同类题材提供了可借鉴的工业化流程,推动了行业技术标准的有力提升。
《东极岛》作为一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电影作品,它不但展现出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还又一次印证了中国军民为全球和平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卓越贡献。
邸含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