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聊聊河南信阳罗山县几个历史老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12:06:00    

#相会河南#​#信阳#​#罗山县#​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1. 箭杆山的那个洞

在罗山县城西南边儿,约莫四十里地,有座山叫箭杆山。这名儿起得实在,就是因为山上有个透亮的窟窿眼儿。清朝光绪年间修的《罗山县志·山川》里写得明明白白:“城西南四十里,山有窦如矢穿,乡人谓箭孔山。” 意思是那山上有个洞,样子像被箭射穿的,当地老百姓都叫它“箭孔山”。

后来叫着叫着,“箭孔山”就变成了“箭杆山”。这洞不是神仙射的,也不是英雄凿的,就是风吹雨打、日晒霜冻,天长日久自然形成的。现在去看,那洞还在那儿,是老天爷留给罗山的一个景儿。这名字,纯粹是老百姓看着山的样子,叫出来的实在名儿。


2. 灵山茶为啥成了贡品

灵山(古时候也叫小罗山)高,八百多米。这地方有个特点,云雾多,湿气重,一年里大半时间都雾蒙蒙的。这种地方,特别养茶。明朝的时候,灵山产的茶叶就出名了,好到能进贡给皇帝喝。明朝嘉靖年间的官书《河南通志·物产》里记了一笔:“罗山灵山茶,岁贡八十斤。” 为啥这么好?后来咱罗山自己修的县志(1987年版)也说了,就因为山高、雾多、湿度大,茶叶里那些好东西(像茶多酚)含量特别高。

这才是灵山茶金贵的根本。至于那些传得神乎其神的,比如杨八姐在山上弄出好茶的故事,翻遍明朝清朝的老县志,找不着一点影儿。


3. 朱元璋一道圣旨修古寺

灵山寺大雄宝殿前头,立着一块老石碑。碑上刻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亲下的圣旨。圣旨大意是:认定豫南灵山寺是重要寺庙(“灵山寺”),命令工部派官员来负责重修。这碑是真东西,圣旨内容是原样刻上去的。

这说明朱元璋确实下过命令,拨过款,重修过灵山寺。不过,像“朱元璋亲自爬了三次灵山”或者“在罗山喝了大肠汤捡回条命”这些有鼻子有眼的故事,无论是明朝的皇家档案《太祖实录》,还是清朝修的《罗山县志》,甚至寺里其他老石碑,都查不到任何记录。这些是后话儿了。


4. 鸡笼山那场明末的民变

明朝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世道乱,百姓苦。有个叫张其伦的人,在青龙寨(就是现在罗山的鸡笼山)领着活不下去的乡亲们起来反抗官府了。

这事儿,官家是有记录的。清朝康熙年间修的《罗山县志》,在专门记战乱灾祸的“兵燹”篇里写着:“崇祯十三年,张其伦倡乱青龙寨。” 后来的《信阳州志》(乾隆版)又补了句:“明年春,参将陈永福剿平之”(第二年春天,一个叫陈永福的军官带兵平定了)。

这是官方记下的一次真实民变。至于后来传的,说张其伦吃了啥变成半人半鸡的怪物、死了化成石头鸡、庙里大钟会自己哭喊这些玄乎事儿,康熙、乾隆那会儿的县志州志里,一个字儿都没提过,是后来戏曲故事里添的。


5. “罗山县”名字的来历

咱罗山这块地方,正式成为县,是在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名字就叫“罗山”。这名字怎么来的?唐朝官修的《隋书·地理志》写得清楚:“高齐废,开皇十六年复置罗山”(北齐时废了,隋朝开皇十六年重新设了罗山县)。宋朝的地理书《太平寰宇记》说得更直白:“因县南十里小罗山为名”。

意思再明白不过,县名就是取自县城南边十里地那座叫“小罗山”(现在叫小龙山)的山。实实在在,按地理起的名字。至于后来传的凤凰下金蛋、县令追着凤凰跑定县名的故事,听着是热闹,但从隋朝到清朝,所有正经的老县志、地理书里,都找不着这故事的根儿,是近些年新编的。


6. 罗山大肠汤的老根儿

大肠汤,是咱罗山响当当的吃食招牌。它的根子,在明朝万历年间(约16世纪末17世纪初),就在县城南关。那时候有个姓李的屠户(杀猪卖肉的)。

猪下水(内脏)富贵人家嫌弃,丢了可惜。这李师傅琢磨着,把猪大肠收拾得干干净净,加上家家都有的盐、生姜、大蒜这些调料,花功夫慢慢熬。嘿,没想到熬出一锅又香又浓的汤!便宜、好吃、顶饱,老百姓都喜欢。

这手艺就这么传了下来,成了罗山一绝。这可是官方认的:2021年,河南省政府发文件,把“罗山大肠汤制作技艺”正式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过,要说这汤跟朱元璋有啥关系,甚至是他给起的名儿,那可真是查无实据了。明朝的档案、清朝的县志、灵山寺里朱元璋修庙的圣旨碑,都没提过这茬。


7. 莽张张大姑庙会的由来

莽张镇王楼村,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有个热闹的张大姑庙会。这会是从清朝道光年间(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

供奉的张大姑,是当地张姓族谱上有名有姓的一位女子。她嫁到了王家,丈夫早逝,她就守着没有再嫁,按老礼儿这叫“守节”。

村里人觉得她品行好,值得敬重,就给她建了祠堂来纪念。现在王楼村还有块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刻的《张氏祠堂碑》,碑文写着:“族女大姑适王门,夫亡守节…里人建祠以祀”(意思是:本族的闺女大姑嫁到王家,丈夫死了她守节…乡亲们建祠堂祭祀她)。

庙会就是这么来的。至于后来传的,哑巴喝了庙前塘水就能说话这类“显灵”的事儿,那块讲她生平的老石碑上,一个字也没刻,是后来人们出于敬重传开的说法。


从这些老故事看罗山:

这些有根有据的老话儿,虽然少了些神仙鬼怪的离奇,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罗山这地方实实在在的筋骨:


靠山吃山的实在劲儿:给山起名“箭杆”,就因为山上有洞像箭穿的;县名叫“罗山”,就因城南有座小罗山。灵山茶金贵,根子就在那高山云雾的好水土。老百姓认识世界、利用资源,透着一股子从实际出发的实在和智慧。

面对困苦的韧劲儿: 明末张其伦领着饥民在鸡笼山起事,是官书都记下的真实抗争,反映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在绝境中求生的刚强。张大姑守节的故事,虽然带着过去的烙印,但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坚韧品性的看重。

民间生活的巧劲儿:大肠汤的诞生,是底层百姓智慧的闪光。屠户李师傅能把没人要的猪下水,点石成金般变成一方名吃,靠的就是那份变废为宝、改善生活的巧思和勤劳。这碗汤,喝的是生活的滋味,也是罗山人的精明与务实。

敬重历史的心劲儿: 朱元璋重修灵山寺的圣旨刻在石头上,几百年风雨不倒;张大姑的事迹刻在祠堂碑上,后人年年庙会纪念。这些石碑、庙会,都是罗山人看重过往、铭记历史的见证。哪怕后来故事添了新枝叶,那老根儿,一直有人守着。

相关文章
“河南老人当街晕倒路过司机伸援手”后续:老人已顺利出院
2025-07-13 17:12:00
聊聊河南信阳罗山县几个历史老故事
2025-07-02 12:06:00
黄岛买房哪里最好
2025-01-27 2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