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2:30:00
当“专业社工”遇见“志愿服务”,会碰撞出怎样的基层治理火花?近日,徐汇区凌云街道在低碳街区展示馆举办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项目共创分享会,正式推出五项“小而美”的特色项目,以精准服务回应老龄化、新就业群体融入、代际疏离等社区治理难题,为老旧社区治理提供了“温度与精度并存”的凌云样本。
作为徐汇区基层治理创新试点,凌云街道具有老龄化程度高、新就业群体聚集、群众需求多元等特点。如何让社区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街道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联动上海东方社会工作事务所、社会组织、共建单位及居民志愿者,创新推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双引擎模式。
分享会上,凌云街道社工站工作人员详细解读了五大项目的服务蓝图,每个项目均直击社区治理中的“硬骨头”。比如凌云新村居委会推出的“凌云和事佬”社区矛盾调解团项目,主要聚焦社区矛盾化解,通过建立“社工+和事佬+法律顾问”三级预警机制,外加培育“和事佬”志愿者,将纠纷化解在萌芽期。梅陇三村居委会的“绿主妇暖心公益坊”温情编织计划,以编织为纽带组建跨代际志愿者团队,开发适老化产品,形成“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银龄互助模式。
华东理工大学第一居委会“老小孩不孤单”代际共融项目,主要面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及情感陪伴服务,促进代际互动与资源互补。此外,金塘居委会通过“金塘树下的课堂”儿童赋能与社区共育项目,引导儿童自主开展公益行动,让其从“服务对象”变身“治理主体”,用童趣视角参与公共事务。阳光居委会还针对新就业群体的融入需求,开发了“骑手阳光站”项目,通过“顺路公益”服务、职业赋能培训及资源置换平台,构建双向受益的“城市摆渡人”共治网络,让新就业群体从“过客”变“主人”。
现场,凌云街道五个试点社区获授项目旗帜,标志着服务全面落地;凌云街道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理事长尚艳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范斌受聘为项目督导,为项目实施提供智力支持;色迹艺术、普瑞眼科、新东方等共建单位签约成为“社区合伙人”,承诺开放资源助力项目实施。
在分享交流环节,范斌评价:“凌云街道用‘小切口’激活社区内生力量,这种‘可复制、能造血’的模式,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鲜活范本。” 志愿者代表李女士也感慨:“社工带我们做需求调研、学沟通技巧,现在我们帮老人送餐都懂得记录饮食禁忌,志愿服务再也不用‘凭感觉’了。”
在分享会之外,活动当天还汇集了健康养生、编织展示、门窗检修、健康小屋、修眉、牙病预防、义务理发、基金会、美甲等多个便民服务摊位,吸引众多居民前来体验。据悉,凌云街道“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五大项目已在试点社区同步实施,凌云街道将定期公示服务进展,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具生命力的“凌云经验”。
记者:王薇
编辑:孙清渠
校对:耿洁玉
审校:韦丽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