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8:04:00
在长春市宽城区一心街338号,矗立着一座中俄合璧式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往来行人经常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而驻足观看。但相较于外观,小楼背后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更值得我们去探寻与铭记。这里,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春的第一个地下交通站——二道沟邮局地下通讯站旧址,也是长春这座城市中的红色地标之一。
一座小楼:城市中的红色地标
追溯历史,这座建筑已有100余年的岁月沉淀。最早时,其为俄籍侨民马足林克的私人住宅。到了20世纪20年代,楼下的房间被吉黑邮务管理局租用,设立了长春二道沟邮局,这时它作为邮政通讯的枢纽,连接着长春与外界的信息交流。
光阴流转,时间来到1924年8月,一位名叫张锦春的共产党员走进了这家邮局,在此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春的第一个地下通讯站。自此,二道沟邮局不再仅仅是普通的邮政机构,而是成为传递党的机密、连接革命力量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担负起了地下交通站的职责,秘密开展中转掩护、安排同志过境等工作。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二道沟邮局通讯站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春的重要通讯枢纽。
二道沟邮局地下通讯站在风雨中坚守,为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见证了早期共产党人在黑暗中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身影,那些在艰难困境中传递希望的故事,如璀璨星辰,镶嵌在长春革命历史的浩瀚苍穹之上。2002年,这里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成为长春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2年成为吉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一位党员:革命火种的播撒者
张锦春,吉林东辽人,1923年加入共产党。1924年8月11日,身负党的秘密使命的张锦春抵达长春,以吉黑邮务管理局长春二道沟邮局邮务生的身份为掩护,投身革命活动。在此期间,张锦春以“弓长之”为代号,主要负责中共中央、中共北京区执委会,中共哈尔滨组和长春之间的联络、收发传递文件、交通护送、建立党组织等重要任务。通过“弓长之”这个身份,一封封承载着党的指示和革命信息的信件被传递出去,为长春地区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有力的通讯保障。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张锦春积极发展革命力量,先后引导二道沟邮局青年拣信生安贫和省立二师进步学生韩守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6月,张锦春委托韩守本在省立二师(今树勋小学)建立了第二个通讯站。之后,随着长春革命形势的发展,建立党支部的条件已经成熟。1926年9月,张锦春与韩守本以二道沟邮局通讯站和省立二师通讯站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长春支部,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春的第一个党支部,也是吉林省的第一个党支部。1926年10月,长春支部改称中国共产党长春特别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从此,长春的革命活动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地开展起来,长春的学生运动更加风起云涌,工人运动也是此起彼伏,中共长春支部也被称赞为“当时最有力量的支部”。
一场展览:星火初燃耀春城
2024年,为了纪念党在长春开展革命活动暨第一个通讯站建立100周年,长春市委党史研究室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二道沟邮局地下通讯站旧址进行升级改造、重新布展。如今,在二道沟邮局地下通讯站旧址内部,设有“星火初燃耀春城”主题展览。展览分为“一条铁路 传播真理”“一群赤子 引领时代”“一点星火 终成燎原”“一次合作 镜鉴历史”“一种精神 百年流芳”五个部分,巧妙地利用了二道沟邮局地下通讯站旧址上下两层的空间,通过丰富且珍贵的历史资料,搭配上翔实的介绍,深入地展示了1924年至1934年间,中国共产党在长春这片土地上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当年长春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勇顽强、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让参观者怀着追思和敬仰,在一张张珍贵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的展示下,追忆热血飞扬的革命年代。
如今,这座小楼静静地矗立在一心街,往昔的紧张与惊险已经走远,但它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却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承,时刻提醒着后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辉煌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敬仰。
来源:长春晚报全媒体记者 尹霁虹
初审:孙懿辞
复审:梁爽
终审: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