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3:51:00
中国文化报记者 党云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24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入选名单,新疆美术馆的“共生之境——新疆百年美术的发生发展与当下艺术观察”作为全国15个优秀项目之一入选。新疆美术馆馆长刘世清说:“这标志着新疆美术馆在馆藏研究、策展能力及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获得认可。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新疆美术资源,推动新疆与国内外的艺术交流。”
近年来,新疆美术馆坚持“传承经典、聚焦当代、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目标,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丰富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及广泛的国际交流,在多角度绽放新疆文化风采、推动本地艺术发展的同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重要桥梁。
以高质量展览塑造立体形象
新疆美术馆推出的高质量展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共生之境”是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平行展,也是新疆首次对区域美术发展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呈现,厘清了新疆美术发展的基本面貌,通过文献结合作品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出新疆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缘、自然生态和社会人生,塑造了新疆的多维立体形象。
走进新疆美术馆,随处可见观众在打卡拍照,他们或驻足凝神欣赏画作,或轻声细语地交流着感受。
“2024年,美术馆举办展览32场,接待参观团体372个,观众超过60万人次,举办公共教育活动110场。”新疆美术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阵地优势,以高质量的艺术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营造美美与共的文化氛围。
据介绍,新疆美术馆还主动赴基层配送美育普及和推广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新疆美术馆策划实施了“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美术馆馆藏精品进景区下基层巡展”“百年印记——新疆版画作品展”“看,我的调色盘——第三节新疆少儿美术作品展”“致青春·恰同学少年——第二届新疆大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等展览,惠及群众60余万人次。
以数字创新提升艺术体验
在数字化时代,新疆美术馆积极探索创新技术的应用,推出了多场线上虚拟展览和数字藏品展示。通过采用高清影像、3D建模等技术,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珍贵藏品和精彩展览。
“‘数字驿站’单元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数字互动等技术手段,强调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展出的作品打破了传统艺术界限,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观念跨越地域,触及更广泛的观众。”在谈及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时,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勇充分肯定了科技之于艺术的意义。
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张子康表示,展览作品的形式创新,不仅体现在绘画、雕塑、互动装置等创作方式,还体现在利用了影像、沉浸式艺术、研究文献等展陈形式,涵盖生态艺术、观念艺术、抽象艺术等前沿艺术流派,并加入数字VR及新媒体互动作品,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展览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创作的数字沉浸作品《高山仰止与曲水流长》,巧妙运用数字技术重新演绎了传统的山水、人物等,使其在虚拟空间中流动、变化。观众在展厅中会发现,高山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随着光影的变幻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2024年,我们将场馆与影像结合,开展‘艺影·星空’活动,播放了《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达芬奇》《卢浮宫的收藏》《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等艺术纪录片,为观众带来跨界体验,也打开了探索艺术、发现艺术的新窗口。”新疆美术馆工作人员表示,数字化艺术互动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未来将推进数字化探索,扩大艺术传播途径。
以美育滋养日常生活
日前,新疆美术馆第25期“美育之旅”开启,艺术家吴烈勇以“讲座+导览”的方式与200余名听众进行了艺术分享交流。“岁月流金,每一笔都是珍贵的感情。能够面对面与吴老师交谈,机会难得,收获非常大,为老艺术家对绘画的无比热爱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而深深感动。”网名为“果西浦”的听众在活动结束后留言说。
“我要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心之所向安放在新疆题材创作中。艺术活动是情感的活动,艺术作品是情感的产物,艺术家的造就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情感的造就……”吴烈勇带领观众徜徉在作品中,在每一幅画作前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从绘画材料选择、颜色搭配,到怎么用笔刷塑造人脸、帽子、衣服等。
公共教育是美术馆的重要职能之一。除“美育之旅”系列讲座之外,新疆美术馆还开展了偏重实践的“艺时一节”活动,以二十四节气及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推出了团扇绘制、发簪制作、手绘风筝等活动。近年来,新疆美术馆共推出各类公共教育活动200余场,线上、线下观众逾百万人次。乌鲁木齐市退休职工王玉华说:“全家老少一起进美术馆感受文明、体验文化,不仅是一种时尚,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将继续以‘加强全民美育,滋养美好生活’为目标,积极创新融合方式、丰富互动体验,组织策划接地气、招人气的艺术课堂、美育活动,通过高品质的展览服务和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为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艺术内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刘世清表示。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