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9:55:00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中毒与职业病科接连接诊5起野生蘑菇中毒案例,涉及9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3人病情危重,引发社会对野生菌食用安全的高度关注。
据该科主任菅向东介绍,此次5起病例来自东营、莱芜、滨州等地。9月4日,东营广饶一位六旬老人在松树下采摘野生蘑菇,后经鉴定为含剧毒的肉褐鳞环柄菇,属鹅膏毒类,老人夫妇与儿子及11岁孙子共同食用后,4人陆续出现腹痛、腹泻症状,于9月5日转至齐鲁医院。
目前,4人病情已趋于平稳,有明显好转迹象。较为严重的一例来自莱芜,一名50多岁男性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肝损型中毒,引发爆发性肝衰竭,转氨酶严重受损,目前仍在医院中毒病房积极救治。
菅向东表示,近期我省降水增多,进入野生蘑菇中毒高发季。我省境内有毒野生蘑菇以鹅膏毒类为主,即传统所说的“白毒伞”类,这类蘑菇毒性强,且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不易辨别。民间流传的“银针试毒”“与大蒜同炒辨毒”等方法均不科学,无法准确识别毒蘑菇。“绝大多数野生蘑菇有毒,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不采、不食”。菅向东提示,一旦误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乏力等中毒症状,需立即催吐,并尽快拨打120前往医院就诊。就医时尽量携带剩余蘑菇或蘑菇照片,协助医生精准鉴定中毒类型,提升救治效率。
据悉,今年以来,齐鲁医院已收治我省野生蘑菇中毒病例10余例,其中部分病例病情严重,目前仍有患者在院观察治疗。菅向东呼吁,公众需提高警惕,切勿抱有侥幸心理采食野生蘑菇。
记者:孙镇镇 编辑:杨子梦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