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06:52:00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近日,一则“学生拒报清北,老师大怒解散群聊”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
据了解,在某中学的“清北团队合作群”里,几位成绩优异、本有机会冲击“清北”的学生,最终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华五”高校的热门专业。然而,一位老师的反应却大大出乎学生和家长意料。他不仅在群里言辞激烈,指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未能体谅学校多年来的培养投入云云,甚至在失望之下解散群聊。如此失言失态,他的这股“无名之火”究竟从何而来?
这出本不应出现的尴尬场景,表面是老师情绪失控、沟通不力,但其实是掀开了教育功利沉疴的盖头。当“清北”在一些人眼中异化为功成名就的黄金“标签”,学生独立意志就常被这“标签”的阴影所吞噬。
毋庸讳言,到今天,仍有不少学校把“清北”升学率视为衡量办学质量的“硬指标”。在他们眼中,“清北”录取人数不仅关乎学校声誉,还与招生资源、教育拨款等紧密相连。对于老师而言,带出“清北”学生,意味着其个人绩效提升、评优评先更具优势。种种利益捆绑下,对学生拒报“清北”的行为难以接受,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这种氛围之下,少数老师的角色也悄然变化。钱理群先生曾警示教育领域“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滋生,若育人者亦在功利洪流中迷失初心,学生怎不沦为整齐划一、目光短浅的“流水线产品”?
教育之魂,本应在于点燃灵魂深处的火焰,而非打造机械的应试工具。我们亟须解救的,正是被功利锁链禁锢的青春心灵。事实上,学生们的考量自有其道理:若报考清北,分数虽够,但大概率只能被调剂到冷门专业,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下,专业对口与否对未来职业发展影响深远。君不见,一些年轻人虽踏入名校却内心迷茫,甚至不堪重负、引发悲剧?那位老师应该转变一下观念,单凭这几名学生能有如此主见,敢于打破“清北”信仰、坚定自己的人生抉择这一点,作为老师,就应感到欣慰和骄傲了。
这起事件,再一次向全社会发出呐喊:教育只有回归育人本位,才能摘下贴有各种光鲜标签的“紧箍”,让年轻一代不是功利场上被压弯的青苗,而是能自由呼吸、舒展枝叶的独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