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6 04:01:00
前段时间放假回家在电影院遇见高中同学,她惊讶于我三年的朋友圈空白。她的话让我想起几年前的那个我,手机相册里经常存着若干张等待“精修后再发朋友圈”的照片。
我后来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发的呢?三年前的我,尚不理解微信好友里的那些朋友圈长眠者,直到某天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竟也成了其中一员。曾经的我还是个热衷分享的人,也是个“九宫格创作者”,时不时发出自己精心挑选的照片。旅行打卡、美食打卡、深夜感悟,每条动态都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
记得有一次去咖啡馆,拍了几张下意识计算构图留白的拿铁拉花照片,就在我用手机多角度拍照时,服务员走过来提醒:“女士,咖啡凉了口感会变差噢!”我尴尬地放下手机,发现拉花确实已经开始塌陷。
那天的照片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这条简单的朋友圈发出去后,我像往常一样忍不住一次次刷新。可是,点赞数怎么不动了?那个常评论的朋友还没看到?是不是照片色调太暗了?渐渐地,盯着点赞数和评论区成了习惯,偶尔一条没什么人看的动态,也会让我心里空落落的。
毕业后工作不久时,我转发了一条工作动态,立刻就有高中老同学私信问我:“你毕业去到哪里工作了啊?发展如何啊?”就这样,发朋友圈对我来说变得像走钢丝。想用它联系朋友,又怕它像个透明的橱窗。每次点发送前都得想半天,就像加班照片得把爸妈分组不可见。有时连拍朵云发出去,都担心别人觉得太做作。
这种对虚拟社交的沉迷,直到某个偶然时刻被现实打断。有一次外出旅游等公交回酒店时,旁边站着的小女孩看见了我还未熄屏的手机界面,指着我的手机屏保问,“姐姐,为什么你的照片里天空是粉色的?”
我一愣,抬头看向远处真实的晚霞,才意识到手机里的照片总被调成冷色调,修图软件里存着好几个落日滤镜,一层层加上去,晚霞早已不是眼睛看到的样子了。
从那以后,我开始重新思考朋友圈的意义。那些不满意反复修改未被发送的动态在草稿箱里层层堆积。那些需要斟酌的分组、精心修饰的照片、刻意维护的社交形象,究竟是为了什么?
某个加班的深夜,我正被要求又一次修改单位团建照片的滤镜,扭头看向工位旁的窗外放松眼睛时,发现窗外那棵开花的树在月光下特别美,我拿起手机,又放下(背景的电线杆太碍眼了)。第二天早上,花已经谢了大半。这个本该出现在朋友圈里的“春日季节限定”,却因为我觉得构图不够惊艳,并未将它记录下来。就像我经常看到同事们午休时在茶水间拍照时,有人用咖啡杯挡住文件,有人用笔记本遮住外卖盒。大家都默契地维持着这个“精致职场”的假象。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生活好像非得套个滤镜才敢拿出来,连感受好不好,都得看有多少人点赞。总担心别人怎么看,反而把自己裹紧了。朋友圈里,哪能指望每条心思都被懂得?那些深夜写了又删的话,或许本就是说给自己听的。
曾经,我以为朋友圈是生活的放大镜,点赞数是幸福的温度计。自己对着一条动态反复修改文案,只为在“同事分组”和“家人分组”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精心设计的分组可见里,我早已把自己裁剪成不同的切面。
于是,我关闭了朋友圈,开始用手机相册、备忘录去记录那些不值得分享的瞬间。在停更朋友圈的三年里,我的手机里开始长出另一种生命。相册里有糊成光影的晚霞、切失败的蛋糕千层;手机备忘录也彻底放开了,凌晨一两点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怕同事看见;素颜怼着脸的自拍,难看也无所谓;连一个发霉的橘子,也能在备忘录里写段感想。
这些不值得展示的瞬间,反而成了我最鲜活的生活标本。就像上周暴雨,我拍下便利店屋檐下躲雨的流浪猫,没有发动态,但那个湿漉漉的瞬间永远属于我。就这样,备忘录、相册和录音软件里,存下了我普通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好的坏的都有。这些无人光顾的记录,反倒让我觉得安心自在。
后来有天半夜饿醒起来煮泡面时,我发现灶台上的计时器还停在3分半钟,那是我之前为了拍食物照设置好的黄金时间,网上说卡在这个时刻,温泉蛋就是处于将凝未凝形状最完美的临界点。而真实情况是,等我把几十张连拍照删到只剩几张时,面条早已胀成面糊,鸡蛋也冷掉了。
现在我的相册里存着好几碗煮失败的面。那碗糊成一团的炸酱面,卖相难看,但至少是热的。它比网上那些精致的“爆款早餐”照片更真实地提醒我,某个饿得胃疼的深夜是如何度过的。
(作者为湖北武汉金融行业从业者)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许愿
责编 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