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9:03:00
4月以来,威克多等羽毛球头部厂商再次宣布涨价。有不少球友调侃,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部分型号的羽毛球价格涨幅甚至远超同期黄金。究其原因,一方面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国人越来越多,羽毛球需求量大增,其制作原料刀翎产量却有所下降。造成供不应“球”的局面。
羽毛球又涨价
涨幅远超同期黄金
早在2024年7月,价格“起飞”的羽毛球便引发过外界关注。不到一年,以威克多、尤尼克斯为代表的多家羽毛球头部厂商宣布4月起再次涨价。
以尤尼克斯热销款AS-05羽毛球为例,2024年3月,其零售价格从210元/筒涨至225元/筒,4个月后再次涨至275元/筒,而两年前只卖95元/筒,把同期的黄金价格涨幅远远甩在身后。
“羽毛球基本两三个月就会涨一次价。”济南羽毛球业余爱好者房先生介绍,他每周参与一场两个小时的运动,最多的时候,能消耗8个球。房先生常使用的羽毛球品牌,一筒球的价格已经由前两年的两位数涨至现在的三位数。
房先生加入了几个羽毛球社群,场地和羽毛球都由群主来提供。每次群主发布活动涨价的消息,都会解释原因是羽毛球涨价。
记者此前走访过济南几家体育用品商店,对于价格的变动,店主均表示习以为常。其中一位店主对记者表示,“到店顾客有什么需求,就会推荐相应价位的羽毛球,初学者感受不到品质差异,用便宜的尼龙球就能玩得开心,进阶的爱好者对于球的品质要求偏高,也愿意为涨价后的羽毛球付费”。
羽毛价格一涨再涨
仍难提高养殖户意愿
羽毛球价格一涨再涨,究其原因,无外乎供需关系的影响。
当下,羽毛球已然成为中国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运动之一。据报道,2023年《全民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羽毛球参与人数已达2.5亿,羽毛球馆数量5年间增长超40%。参与运动的人数增加,意味着羽毛球需求量的增长。
然而,作为羽毛球制作原料的刀翎,也就是鹅、鸭的适用羽毛,产量却持续走低。
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监测统计,我国商品肉鸭的出栏量从2019年的48.78亿只下降至2024年的42.2亿只,同样商品鹅的出栏量也从6.34亿只下降至5.69亿只。
与此同时,中国禽类养殖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优质鹅毛收购价同比上涨35%,但供应量仅增长8%,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一只鹅不够制作一个羽毛球。而且,只有生长周期在75天到100天的大鹅,产出的刀翎质量最好。”在江苏盐城收购羽毛的王先生,有30多年的从业经历。他告诉记者,制作一个羽毛球需要消耗16根刀翎,而每只鸭或鹅的左翅和右翅上,最多只能选取7片刀翎来制作。这意味着,要制作出一个羽毛球,需要从超过两只鸭或鹅身上获取左翅和右翅的刀翎。
有媒体梳理发现,2023年年底,一斤刀翎批发价大概在200元,包含600根左右的原毛,折合下来1根刀翎不到4角钱。2024年一斤刀翎涨到约300元,涨了5成。
“1根刀翎的收购价,目前约6角钱。”王先生说,收购羽毛的确越来越难,之前他只在一个市区就能收购到所需的刀翎数量,如今需要扩展到在五个市区收购。
然而,养殖户很少会因羽毛涨价,而专门投入到养鸭养鹅。
王先生提到,虽然刀翎在涨价,但是鹅肉价格不理想,养殖户会觉得养鹅不赚钱。
供不应“球”
或将倒逼人造球变革
现实之下,羽毛球这项曾经的平民运动该何去何从?
事实上,在球馆内,“有谁能把价格打下来”已经取代“羽毛球涨价”,成为球友们津津乐道的新话题。前述提到的球友房先生认为,或许该加快人造羽毛技术的研发步伐,探索更环保的替代材料。这不仅关乎爱好者的消费成本,更考验着整个行业的智慧。
知名运动员李宗伟就曾测试过人工合成羽毛球,“稳定性不好,有时候像传统的羽毛球,有时候不像,感觉不舒服”。李宗伟对羽毛球新材料的使用持开放态度,相信不断进行实验和测试,能使合成球更像传统羽毛球。
“目前来看,用人造球部分代替天然球,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宁波举行的2025年羽毛球亚锦赛上,亚羽联首席运营官崔永声接受采访时表示,羽毛球的价格上涨问题,在亚洲范围都有出现,最重要的是,不能让“球”成为制约这项运动发展的枷锁。
崔永声认为,随着像新碳音这类人造球技术越来越成熟,未来一定有机会应用到亚羽联适合的赛事中去。但就像新能源汽车一样,需要时间让市场去适应和接受。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