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1 11:41:08
“柳毅传书”是发生在陕西省长武县相公镇柳泉村的一个真实故事,后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化为传奇故事或神话故事,终被历代文人定格为《柳毅传》(传奇,唐代陇西人李朝威著)和《柳毅传书》(杂剧,元代尚仲贤改编)等,载于中华民间文学史册之中,影响深广。“柳毅传书”是2009年6月11日公布的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其项目编号为I-4(陕政发〔2009〕42号)。
相公镇柳泉村门楼
“柳毅传书”传说,主要流传于以长武县相公镇柳泉村为中心的长武县全境及其周边彬州市、甘肃省正宁县、宁县、灵台县等地。这个故事连同柳毅的行踪遗址等等,一切似乎都在默默地向后人诉说着历史文化的巨大变迁。
柳毅庙
柳泉村位于长武县相公镇东北部,呈半平原山沟地貌,泾水环绕,兴龙山湾与之相抱,与彬州市及甘肃省宁县隔河相望。旧时,村民依山崖凿窑而居,筑有土城围堡,千年苍松耸立村中。清代的古戏楼,是旧日村民集聚活动的中心之地,共同印证着古老的村貌。据村民赵守进等人口述,“柳毅传书”传说,村民是以口耳相传,一代一代传至今天。
传说,唐高宗仪凤年间,江南学士柳毅,三次赴长安应试不第,满腹踌躇,无心归里,决意在秦地游学,不期乘马沿泾水山阳行进,行至豳州进贤乡进贤里一山中(今相公镇东咀村)、见有一座七星殿庙宇,高大辉煌,下马入内参拜。庙神九天雷祖应愿普化天尊,悯其心善志诚,显灵指点。柳毅归道修心,一日,自觉心悸不安,出庙乘马散行,途经一山坡,遇见一女子衣衫褴褛、满目泪痕,牧放着一群羊。柳毅下马问其情由,方知是洞庭湖龙君的三女儿,前几年被泾河小龙君抢占为妻,惨遭虐待,无法脱身。柳毅出于同乡同情之心,誓为龙女传书解难。龙女非常感激,取出帕布一块,让柳毅代书。柳毅取出笔砚,却无水研墨,久思无解,执笔愤然于地一墩,地上突然冒出笔头状小泉,遂取水研墨修书,尽述龙女受难思乡之情。柳毅辞别龙女上马,千里迢迢传书,行走不远一山,乘马忽然跃前蹄一跑,清泉溢水,马喝泉水后,竟腾空驾雾奔向洞庭。柳毅按龙女密告之址,拜见龙君。龙君观书后,焦急万分,遣派强兵勇将,赶至泾河剿杀了孽龙,救出龙女。泾水从此不再泛滥,百姓得以安居。龙君感于柳毅忠义诚善,让龙女许配柳毅为妻。婚后,二人相亲相爱,同当地人民相融共处,教民识字,修水植桑,传授江南养蚕耕织技术(村内昔有百亩桑园)做了许多益事。柳毅化仙后,经常显灵佑民,当地人民故此奉柳毅为尊神,建庙立祠祭祀。旧时,当地每遇干旱,于柳毅庙祈雨必应,邻村百姓世代饮用泉水,故有“同井八家”之传。
“柳毅传书”话本插图
“柳毅传书”传说,主要叙述了柳毅历经曲折,苦心营救龙女脱难,并结为夫妻,与当地百姓融融相处,兴学、修水、植桑、养蚕、传授耕织技术,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成为百姓心目中所幻想的典型化身。柳毅羽化后,当地百姓感戴他的功德,取村名为“柳泉”,取泉名为“马跑泉”,取井名为“笔撤井”,昔日龙女牧羊山坡取名为“牧羊山”,山上白石点点,远眺犹如羊群。山中曾生长蓝草,既可药用,又可染布(以上遗址尚存)。之后,在兴龙山修建“龙泉寺”,有僧人主持祭祀。
据现遗碑石所载:明代成化年间,当地拔贡赵清,兴动十方信士耆老,募化布施银两,报朝廷敕准,进行修葺。清代至民国十五年曾两次重建圣殿,为柳毅塑像,平时常住七八名僧道奉祭。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举办庆圣庙会,成为传统习俗。建国初,寺庙拆毁,僧道离去。1992年,当地群众在柏树山重修“柳公祠”,塑像奉祭。
“柳毅传书”秦腔剧照
据《长武县志》记载,清代道光丁酉科举人陈五典(1850年进士,今相公镇消水村人),曾出任靳县知县,沔阳知州等官,写诗赞日:“原首遥望兴龙山,龙泉长咀探泾水;拔地三环尺无天,古松挺秀绿千般。气象玄妙龙泉寺,神人共话柳毅泉”。旧有“柳枝摇曳,泉绕龙山,洞庭声灵,龙山保障”之联,描绘出“柳毅传书”传说源远流长的历史印痕。
(长武县地方志办公室)